桃園律師標題請求移除網路搜尋紀錄  司法實務是否肯認被遺忘權?

首頁» 律法觀點» 請求移除網路搜尋紀錄 司法實務是否肯認被遺忘權?

本欄律法觀點 提供分享

日期2024-06-13
標題請求移除網路搜尋紀錄 司法實務是否肯認被遺忘權?
內文
    網路世界發達,民眾未必喜歡在網路上搜尋到自身話題或者新聞,而亦有希望不利於自身之負面新聞或報導能夠於一段時間經過後請求移除,而有所謂被遺忘權之主張及說法,而司法實務是否肯認,幾經各級法院判斷未有定見,而晚近最高法院於一則判決似乎肯認於某程度亦有請求網路搜尋移除之可能,對此可能影響您我權益之法律爭議,茲節錄判決要旨如下【按維護人性尊嚴與尊重人格自由發展,乃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核心價值。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其中就個人自主控制個人資料之資訊隱私權而言,乃保障人民決定是否揭露其個人資料、及在何種範圍內、於何時、以何種方式、向何人揭露之決定權,並保障人民對其個人資料之使用有知悉與控制權及資料記載錯誤之更正權。惟憲法對資訊隱私權之保障並非絕對,國家得於符合憲法第23條規定意旨之範圍內,以法律明確規定對之予以適當之限制(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意旨參照)。又現今網路科技發達,搜尋引擎業者提供網路檢索及連結服務,各自本於其商業上之考量,運用獨特之演算法,對公開網頁進行搜尋及建立排列索引,屬商業上之意見表達,應受言論自由之保障;網路使用者得自網路蒐集、處理或利用資訊,加速資訊流通,滿足公眾知的權利;然個人隱私權因此受侵害之可能性相對大為提高,為保障個人資訊自主決定之人格權及隱私權,自有規範蒐集、處理及利用個人資料之必要,此觀個資法第1條所定該法之立法理由即明。依該法第5條、第11條第3項前段、第4項、第19條第1項第7款規定:「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應尊重當事人之權益,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為之,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並應與蒐集之目的具有正當合理之關聯」、「個人資料蒐集之特定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違反本法規定蒐集、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者,應主動或依當事人之請求,刪除、停止蒐集、處理或利用該個人資料」、「非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除第6條第1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七、個人資料取自於一般可得之來源。但當事人對該資料之禁止處理或利用,顯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者,不在此限」。是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或利用,不得逾越特定目的之必要範圍。資訊主體對於曾經合法公開於網路之個人資料,因時間經過,其被蒐集、處理或利用之特定目的已不存在,或已逾越該目的之必要範圍,得請求該資料之蒐集或處理者刪除或停止處理。倘其資料取自一般可得之來源,當事人對其禁止處理或利用,顯有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亦得請求刪除其蒐集或處理之結果資料主體請求刪除個人資料時,該特定目的是否存在、有無逾越必要範圍、資訊主體有無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應就資訊主體係自然人或法人、是否屬公眾人物、是否為未成年人,個別資訊之性質,是否與資料主體之職業生涯或私人領域相關,資料內容是否正確或含有誤導或易誤導之內容、或屬仇恨、侮辱或誹謗言論,是否僅屬個人意見或為真實事實之陳述,是否久未更新或對資料主體造成偏見、歧視或不合比例之隱私負面影響,是否將置資料主體於險境,其私人活動或領域受干擾程度,資料處理者就資料使用有無正當利益、其因蒐集、處理或利用所獲得之利益與資料主體因此所受損害,及原始資料之公開是否因新聞報導或法定義務所為,其內容是否具一定公益性,資料處理者因刪除該蒐集或處理結果所受之損害與資料主體因此所受利益,倘刪除是否影響或妨礙公眾知的權利之公共利益,公眾有無其他正當資訊取得來源等相關因素,為法益之權衡。倘該資料存在已有相當時日,尤應審酌上開各因素是否因時間之流逝而發生變動
㈡查系爭假球案係97年間發生,上訴人於該案發生時為公眾人物,業經第2號刑事判決無罪確定,復辭任球隊負責人約14年,並已改名而減退公眾人物色彩,有受較高程度隱私保護之必要,為原審認定之事實。...倘甲資料中有部分不實、用語粗俗,且揭露上訴人感情、家庭、學經歷,且系爭假球案已發生相當時日,則其搜尋結果是否因時間經過而仍有保存必要?是否仍為網路使用者接近利用所必須?該搜尋結果之刪除對公眾知之權利有何影響?被上訴人因蒐集、處理、使用甲資料或其搜尋結果,其言論自由權所獲得之利益,與上訴人資訊自主權或隱私權所受損害相較,及被上訴人之言論自由權因刪除該搜尋結果所受損害,與上訴人因此所獲資訊自主權或隱私權之保障利益相較,能否以上訴人若干隱私為大眾感興趣之事務,即認縱因時間流逝,其資訊自主權或隱私權仍無更值得保護之重大利益?上訴人主張:伊業經第2號刑事判決無罪確定,並已辭任球隊負責人約14年,被上訴人提供系爭資料與公眾利用、知悉之特定目的,已因時間之經過而消失、不適當或無關連,上開資料部分用語粗俗、偏激之負面評論,內容過時,伊有更值得保護之利益等語,是否毫無足採?自有詳加研求之必要。原審徒以系爭假球案為國、內外媒體所關注,上訴人若干隱私為大眾感興趣之事務,並經第2652號判決確認其內容,遽認甲搜尋結果之公開、留存不致明顯侵害上訴人,且與促進資訊充分流通、使公眾取得充分資訊之公益目的相關,上訴人均不得請求刪除,自有可議。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此部分違背法令,求予廢棄,非無理由。】以上判決要旨係最高法院日前作成之111年度台上字第2344號民事判決內容,案件後續發回高等法院審理,如有進一步查閱個案必要再請利用司法院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