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關於交通裁決事件中行政機關針對裁罰之舉證責任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關於交通裁決事件中行政機關針對裁罰之舉證責任
日期2025-01-25類別行政法類
內文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上字第312號行政判決要旨
本院核原判決結論尚無違誤,茲就上訴理由再予論述如下:
㈠依行政訴訟法第133條規定,行政法院應依職權調查證據,以期發現真實,當事人並無主觀舉證責任,然職權調查證據有其限度,仍不免有要件事實不明之情形,而必須決定其不利益結果責任之歸屬,故當事人仍有客觀之舉證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236條、第136條,再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規定,仍為交通裁決事件所準用。而行政裁罰處分相對人並無自證無違規事實之義務,行政機關對於處罰構成要件事實之存否,基於依法行政及規範有利原則,應負有客觀舉證責任,且其所提證據必須使法院之心證達到真實確信之程度,始可謂其已盡舉證之責;若行政法院已依職權盡調查證據之能事,事實關係仍陷於真偽不明之狀態,行政法院應認定該處罰構成要件事實為不存在,而將其不利益歸諸於行政機關(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533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次按事實認定乃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而證據之證明力如何或如何調查事實,事實審法院有衡情斟酌之權。苟其事實之認定已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而未違背論理法則、經驗法則或證據法則,縱其證據之取捨與當事人所希冀者不同,致其事實之認定亦異於該當事人之主張者,亦不得謂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情形。經查,上訴人作成原處分之主要依據,無非係以舉發員警答辯報告書載稱:於前揭舉發時地取締違規,見被上訴人駕車在機車專用道處未依專用道號誌行駛闖紅燈等語為憑,惟被上訴人於原審審理中固不否認於前揭時地係駕駛系爭機車於機慢車左轉專用車道,但否認有何闖紅燈之違規行為,此經原審當庭與證人即舉發員警高0辰確認,據其證稱略以:被上訴人騎乘系爭機車行經系爭路口、尚未伸越停止線時,除機車專用道號誌(右側號誌)為紅燈外,非機車專用道號誌(左側號誌)部分之燈號,亮起左轉箭頭指示綠燈及直行紅燈,僅最左側汽車可左轉,但直行汽機車皆不得直行穿越路口等語。核與新北市政府交通局113年0月0日新北交工字第000號函復原審及所附時制計畫資料,顯示系爭路口號誌預設5個時相運作,第1時相為北新路1段雙向對開(燈號為往南向圓形綠燈、往北向直行箭頭綠燈)、第2時相為北新路1段北向遲閉(燈號為往北向直行及左轉箭頭綠燈)、第3時相為機慢車道左轉(燈號為機慢車道左轉箭頭綠燈)、第4時相為行人早開(燈號為行人綠燈)、第5時相為中華路綠燈(燈號為圓形綠燈)等節對照以觀,足證系爭路口並不存在左側號誌燈號亮起左轉箭頭綠燈卻禁止直行之狀況,舉發機關員警前述證稱被上訴人駕車行經系爭路口時現場交通號誌之狀況與新北市交通局函復時相運作現況顯相齟齬,因此證人指述被上訴人有闖紅燈之違規行為等語,即非無瑕疵可指,自不能依此遽推認被上訴人確有本件闖紅燈之違規行為。從而,原審綜合斟酌上訴人所執前開事證,舉發員警之證詞既非可全然盡信,復依職權查明舉發現場無相關錄影畫面保留或其他證據資料可直接或間接推知被上訴人行經有燈光號誌管制之系爭路口時確有闖紅燈之違規行為,核已窮盡各種可能證據調查之方法,惟系爭待證事實關係(被上訴人究竟有無闖紅燈)仍陷於真偽不明之狀態,揆諸前揭最高行政法院之判決意旨,原審因此認定該處罰構成要件事實為不存在,而將其不利益歸諸於上訴人,於法核無違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