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隱私權侵害損害賠償事件之法律適用與事實認定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隱私權侵害損害賠償事件之法律適用與事實認定
日期2024-06-21類別民事類
內文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060號民事判決要旨
按維護人性尊嚴與尊重人格自由發展,乃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核心價值。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享有不受國家與他人不法侵擾,免於未經同意之知悉、公開妨礙或侵害之自由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權,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惟個人所得主張隱私不受侵擾之自由,以得合理期待於他人者為限,亦即不僅其不受侵擾之期待已表現於外,且該期待須依社會通念認為合理者(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司法院釋字第689、603號解釋參照)。不法侵害他人之隱私,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民法第19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而言論自由亦為憲法第11條所明文保障之基本權利,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司法院釋字第509號解釋參照)。當隱私權與言論自由發生衝突時,後者非當然優位於前者,網路上言論是否侵害他人隱私權,其違法性之判斷,應採法益權衡原則,就被侵害之法益、社會通念之容忍界限、不受侵擾之合理期待,加害人之行為目的、態樣,及是否涉及一定公益性事務,視其客觀上已否違反現行法秩序所規範之價值標準,以比例原則而為判斷。兩造自106年4月20日前至108年12月間止因網路言論有所爭執,被上訴人所為系爭言論,或係兩造間有無犯罪或侵權行為之事實認知及法律意見,或僅係以Messenger傳送訊息,原審因認其次數及內容未逾越常情,未達騷擾或侵害上訴人隱私之程度,不構成對上訴人隱私權及安寧生活人格法益之侵害,難謂其違背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