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 | 刑事告訴與證據評價、刑事訴訟法第379條第10款之意涵 | ||
---|---|---|---|
日期 | 2014-12-13 | 類別 | 刑事類 |
內文 |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976號刑事判決要旨
告訴人之告訴,係以使被告受刑事訴追為目的,難免故予誇大,是其指訴是否與事實相符,仍應調查其他證據以資審認。現行刑事訴訟法並無禁止被害人於公訴程序為證人之規定,自應認被害人在公訴程序中具有證人適格即證人能力,然被害人與一般證人不同,其與被告處於絕對相反之立場,其陳述之目的,在使被告受刑事訴追處罰,內容未必完全真實,證明力自較一般證人之陳述薄弱。故被害人縱立於證人地位而為指證及陳述,且其指證、陳述無瑕疵可指,仍不得作為有罪判決之唯一依據,應調查其他證據以察其是否與事實相符,亦即仍須有補強證據以擔保其指證、陳述之真實性,始得採為斷罪之依據。所謂補強證據,就其實質而言,係指如何之證據,得為補強證據,亦即補強證據之適格問題;若從其數量言,則指補強證據補充性之問題,亦稱充分性,即如何依補強證據,使供述證據之證明力臻於完整正確之謂。前者應從一般之證據能力求其解決,為法律所規範,後者乃證據評價之問題,由法院本於確信自由判斷。是以凡屬該自白或供述以外,其他足以證明自白或供述之犯罪事實具有相當程度真實性之證據,不論係人證、物證或書證,亦不分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祇須具有證據能力,均屬適格之補強證據,而已經法院合法調查之適格證據,即與嚴格證明法則之要求無違,自得作為判斷依據。至於該等證據應為如何之評價,是否符合自白或供述證據補強性(充分性)之要求,乃事實審法院自由判斷之職權運用,祇要補強證據資料非與認定犯罪事實毫無關連或竟相枘
鑿而不得為認定事實依據者外,如以此項證據與自白或其他供述證據相互利用,為綜合判斷,而足以認定犯罪事實者,即屬充足。 刑事訴訟法第三百七十九條第十款所稱「依本法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指該證據在客觀上為法院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之基礎者而言。該證據如經採為判決基礎之證據資料,必須具有證據能力,且經過合法調查程序(同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二項),而顯出於審判庭者,始與直接審理主義符合,否則其所踐行之訴訟程序,即屬違背法令,難謂無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調查之違法。又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或輔佐人得聲請調查證據(同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一項),如該證據在客觀上有調查之必要性(同法第一百六十三條之二),且足以動搖原判決就犯罪事實之認定者,即應予調查。法院於上開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為事實未臻明白仍有待澄清,始得居於補充地位,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無待聲請,主動依職權調查證據(同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前段)。但專為利益被告而攸關公平正義之證據,法院始負有依職權調查之義務(同法第一百六十三條第二項但書)。法院就上開當事人聲請具有必要性、重要性之證據或應依職權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同有應於審判期日調查之證據而未調查之違法。倘非案內已經存在,當事人亦未聲請調查,復非專為利益被告而攸關公平正義之證據,而法院綜合其他證據已可為事實之判斷者,其未予調查,即不能指為違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