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律師案例公立大學教師評鑑之法律性質

本欄將針對實務常見之重要爭議 與您分享

標題公立大學教師評鑑之法律性質
日期2014-04-25類別行政法類
內文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2年度訴更一字第32號行政判決要旨
一、關於原告有無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部分:
按「確認行政處分無效及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訟,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起之。其確認已執行而無回復原狀可能之行政處分或已消滅之行政處分為違法之訴訟,亦同。」行政訴訟法第6條第1 項定有明文。依上開規定可知,提起確認訴訟,原告必須具備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而所謂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原告所處之不確定法律狀態,若不起訴請求判決予以確認,即將受不利益之效果而言。倘人民因違法行政處分之執行致權利受侵害,而有為國家賠償訴訟之需要,或違法行政處分具有損害名譽之作用,於該處分之法律效力消滅後,有確認其違法以回復名譽之利益時,均可認有確認之利益。查本件原告業已陳明被告對其所為「教師評鑑未通過」之處分,嚴重侵害原告本於教師身分所得享有之相關權益及名譽權,除日後將請求國家賠償外,並有確認其違法以回復名譽之利益,則原告主張藉由本件確認訴訟以釐清上開爭執之必要,有確認之利益,即非無據,應屬可採。揆諸首揭說明,原告應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其提起本件確認訴訟,確有訴訟實益。被告訴稱原告因退休已無教授身分,教師評鑑屬過去之爭議,無現實存在或立即到來之不明確法律狀態,原告無確認利益云云,核不足採。
二、關於系爭論文應否採計分數,以及原告訴請確認被告100年10月6 日對其所為「教師評鑑未通過」之處分為違法部分?
按「除別有規定外,經廢棄原判決者,最高行政法院應將該事件發回原高等行政法院或發交其他高等行政法院。」、「受發回或發交之高等行政法院,應以最高行政法院所為廢棄理由之法律上判斷為其判決基礎。」行政訴訟法第260 條第1 項、第3 項定有明文。本件最高行政法院102 年度裁字第342 號裁定廢棄意旨已明確揭示「教師評鑑係教師升等、續聘、不續聘及獎勵之重要參考,教師未通過評鑑時,將不得提請升等,且影響教師晉薪、兼職、兼課及借調之權利,甚至不予續聘。是院教評會對教師評鑑通過與否之決定,對於教師之資格等身分上之權益自有重大影響,應為訴願法及行政訴訟法上之行政處分,受評鑑之教師於依教師法或訴願法用盡行政救濟途徑後,仍有不服者,得依法提起行政訴訟,以符憲法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意旨」、「抗告人所提送之加分學術論文序號8 『台灣休耕農地活化利用之經濟分析』及序號9 『台灣農業發展問題的觀察與對策建議』2 篇論文,經提生農學院100 年10月6 日100 學年度第
        1 次會議審議,認不符合生農學院教師評鑑辦法有關『
        學術論文以……經具有審查制度所審查通過之學術論文
        為限』之規定,決議抗告人99學年度教師評鑑結果不通
        過,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院教評會對教師評鑑所作之
        決定為行政處分,自得對之提起行政爭訟」(理由五、
        (四)、(五)參看),依前揭規定,本院自應以上開裁定廢棄
        理由之法律上判斷為判決之基礎,合先敘明。
      2.次按「(第1 項)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
        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第2 項)大學
        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
        權。」、「(第1 項)大學應建立教師評鑑制度,對於
        教師之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成效進行評鑑,作為教
        師升等、續聘、長期聘任、停聘、不續聘及獎勵之重要
        參考。(第2 項)前項評鑑方法、程序及具體措施等規
        定,經校務會議審議通過後實施。」為大學法第1 條、
        第21條所明定。復參以大學法第21條立法理由揭示「…
        …二、大學基於學術責任及追求卓越之要求,應對於教
        師之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工作進行評鑑,並作為教
        師升等、續聘、長期聘任、停聘、不續聘及獎勵之重要
        參考,以彰顯評鑑之功效。三、評鑑方法、程序及具體
        措施等,由各大學自行訂定,俾使各校能建立特色。」
        可知,大學法明訂大學建立教師評鑑制度,係基於大學
        學術責任及追求卓越之要求,且為彰顯評鑑功效,爰以
        評鑑結果作為教師升等、續聘、長期聘任、停聘、不續
        聘及獎勵之重要參考,至於評鑑方法、程序及具體措施
        等事項,則委由各大學自行訂定,俾使各校能建立特色
        ,以符大學自治之精神。
      3.本件被告為提昇該校教師榮譽,增進教學、研究與服務
        水準,依大學法第21條規定訂有「國立臺灣大學教師評
        鑑準則」,其第2 條、第9 條明定:「凡本校支薪之專
        任教師均應接受教學、研究及服務評鑑;未支薪之專任
        教師是否接受評鑑,由各學院自行規定。」、「各學院
        應依本準則訂定評鑑辦法,規定各級人員受評項目、通
        過評鑑之標準及程序等事項,並報校核備。」被告生農
        學院爰依據前開評鑑準則第9 條規定,訂定該院教師評
        鑑辦法並報校核備在案,其中第2 條規定:「為執行評
        鑑任務,本院應設置『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教師評鑑委員
        會』,其設置辦法由院務會議另定之,並報校核備。」
        、第3 條規定:「接受評鑑之教師應將5 年內教學、研
        究與服務成果,檢附教師評鑑表(如附件)及相關資料
        提送本院教師評鑑委員會評鑑;……」、第4 條規定:
        「各級教師評鑑辦法如下:一、87年1 月9 日(含)以
        前聘任各級教師,至少每5 年由院實施1 次評鑑。……
        三、評鑑不通過者,院方應敘明理由通知受評教師,並
        由院方協調系所給予協助,並於2 年內(自評鑑未過之
        次學期起算)由院進行覆評,覆評仍不通過者,應經提
        院及校教評會決議不續聘。……」、第5 條規定:「(
        第1 項)本院教師需經評鑑通過始得提請升等。(第2
        項)凡最近1 次評鑑不通過者,不得申請教授休假研究
        ,且自次1 年起不予晉薪、不得在外兼職或兼課,亦不
        得延退或擔任校內各級教評會委員或行政主管。」、第
        9 條規定:「評鑑項目及評斷標準如下:……二、研究
        :以過去5 年內(含起算年之整年)學術論文之發表、
        專利之取得、技術移轉之實績,與指導研究等相關項目
        判斷。……」又依生農學院教師評鑑辦法第3 條之附件
        即評估甲表「備註」欄所載,教學、研究、服務3 項分
        數總分以70分以上為及格;該表「說明」記載略以:「
        一、客觀標準:……4.學術論文以前次評估或聘任之後
        5 年內(含起算年整年)經具有審查制度所審查通過之
        學術論文為限(符合評估標準之5 篇學術論文須為第一
        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於SCI (SSCI)期刊之論文1 篇
        ,抵3 篇學術論文;學術專書經審查後,可抵1 至5 篇
        學術論文,由系所組成審查小組決定之)。3 年評估者
        ,以3 篇學術論文,須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認定其
        基本篇數標準。……」;另該表「評估項目與分數」欄
        、「研究」項目「學術論文及專利」中關於「5 篇(學
        術論文)」評估標準說明載以「符合評估標準者,得35
        分;學術論文每多1 篇比照升等辦法加分;專利加分方
        式詳如說明一之4 。」
      4.查原告接受99學年度教師評鑑時係被告生農學院農經系
        教授,乃原告不爭之事實,則原告應受之教師評鑑,其
        項目、通過標準及程序等,均應依前揭被告生農學院教
        師評鑑辦法規定為之,自屬當然。原告所引教育人員任
        用條例、專科以上學校教師資格審定辦法、被告生農學
        院教師升等審查細則、被告生農學院農經系(所)教師
        升等審查作業要點等規定,與「教師評鑑」事項無涉,
        非屬被告生農學院辦理該院教師評鑑之依據,於本案無
        適用餘地,原告主張該等規定得做為本件教師評鑑之標
        準,核非有據,顯不足採。又系爭論文係原告在學術論
        文基本篇數之外,另行提送之加分學術論文,此觀原告
        99學年度教師評估自評項目說明表貳、二、學術論文及
        專利欄之記載即明(再申訴卷第73頁),是依被告生農
        學院教師評鑑辦法規定,原告提送之系爭論文以經具有
        審查制度所審查通過之學術論文為限,始得每多1 篇比
        照升等辨法加分。而系爭論文中序號8 「台灣休耕農地
        活化利用之經濟分析」論文,係原告於西元2009年10月
        26日在中國大陸華中師範大學舉辦之「土地流轉與鄉村
        治理」學術研討會所發表,該研討會由華中師範大學中
        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及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國大陸研
        究中心共同合辦,2010年2 月兩中心挑選研討會的部分
        論文集結成書,由兩院院長擔任主編,中國大陸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臺灣方面則由臺灣大學社會科
        學院政治系徐斯勤教授負責與原告協調論文修改事宜,
        並進行論文修正結果審查;序號9 「台灣農業發展問題
        的觀察與對策建議」論文,發表於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出版的政策專書「2010年臺灣展望」,主編為臺灣大學
        政治系蔡政文教授,並由政治大學經濟系林祖嘉教授負
        責論文審查,亦經原告陳明在卷(本院卷第21頁)。
      5.原告雖主張系爭論文係經專業學者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政治系徐斯勤教授及政治大學經濟系林祖嘉教授審查通
        過之學術論文,惟原告自陳系爭論文為專書論文,就專
        書論文之審查而言,其稿件主題是出版者與主編決定,
        由主編向各專長之著名學者專家主動邀稿,主編與撰稿
        者一般彼此認識,雙方並就稿件進行溝通,審稿者為主
        編或同為研討會出席者,審查重點為撰寫角度、所撰子
        題是否與專書主題有關等事項,審查意見一般係以書面
        或口頭溝通方式表達,撰稿者不一定須以書面方式說明
        如何修改,可直接將修正稿交回主編審閱,稿件則一定
        刊出(本院卷第24、25頁);且原告與政治大學教育學
        系教授周祝瑛聯名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發表之「專書論
        文與專書有『審查』制度嗎?─與期刊論文審查之不同
        」文章亦載稱「由上述出版過程,可以發現所謂『專書
        論文』的審查,其實並不是如期刊般的對『投稿』作『
        內容的』修正審查,而是採『邀稿』方式,主題確定,
        其著重的是主編對作者(知名學者或專家)的選擇,以
        及主編與作者間的寫作溝通,而這溝通又常是寫作子題
        內容或寫作切入角度的討論。緣此,這類專書『審查』
        其實是就已決定出版的專書論文的寫作內容進行『溝通
        』,而且由於兩方熟習,通常沒有期刊審查中所謂的『
        匿名』問題」(本院卷第98頁)。則以專書論文係採邀
        稿方式,由學者就已確定之主題撰寫,主編僅就子題內
        容或寫作切入角度與撰稿者溝通、討論,並不對其論文
        作內容的修正審查,且該論文一定刊出,非視審查結果
        而為刊出與否之決定等情觀之,自難認原告所稱專書論
        文之「審查」具有審查之實質意涵,無法達成被告生農
        學院為增進教師教學、研究與服務水準並追求卓越,而
        明定受評鑑教師必須提出經具有審查制度審查通過之學
        術論文始得採計分數之規範意旨與目的,且與一般認知
        之審查制度至少應將論文以匿名方式送請學者專家進行
        審查,出版或發行單位應視審查結果以決定是否接受發
        表,亦屬有間。是被告生農學院100 年10月6 日教評會
        審議結果,以系爭論文不符合該院現行教師評鑑辦法規
        定「學術論文……經具有審查制度所審查通過之學術論
        文為限」,不予採計分數(即評分為0,本院卷第116
        頁),並以原告教學、研究、服務3 項評分總分為○○
        分(申訴卷(二)第15頁),決議原告未通過教師評鑑(申
        訴卷(一)第51頁),尚無違誤。
      6.原告所提中國大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
        勇出具之審查證明,以及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召集人
        林祖嘉回復原告之電子郵件,固分別載稱「茲證明:我
        院為編輯與出版『土地流轉與鄉村治理』專著,針對海
        峽兩岸在此問題上卓有專長的專家學者,以邀稿方式徵
        集稿件,在2009年10月26-27 日於我校舉辦『兩岸土地
        流轉與鄉村社會治理』學術研討會。該會所邀請之學者
        ,包括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陸雲教授,陸教授所撰寫
        之論文為『臺灣休耕農地活化利用之經濟分析』。該文
        於會中發表,經由與會的臺灣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顏
        愛靜教授,與我院鄧大才教授,進行評論以及提供修改
        建議。而後,在全書編輯過程中,本人作為該書主編,
        也根據該書的整體框架和主旨,持續提供其他修改建議
        給陸雲教授。陸雲教授按照上述所有修改建議,修改其
        論文後,本人接受該文納入書中出版。此一整體過程,
        符合學術出版專業審查的實質要求與程序,謹此證明」
        、「關於您投稿在本會專書2010臺灣展望的文章『臺灣
        農業發展問題與對策』,本會曾經經過內部審查程序審
        查該文」等語(申訴卷(一)第73、75頁)。然原告主張系
        爭論文係經徐斯勤教授及林祖嘉教授審查通過,華中師
        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既非原告所稱負責審查
        之人,其出具之審查證明,自不足採為有利於原告之認
        定,況依該證明所載,其審查方式與前揭原告自陳之專
        書論文審查方式並無不同,難認其審查具有審查之實質
        意涵。至於林祖嘉教授回復原告之電子郵件並未表明其
        「內部審查程序」之具體內涵,無從證明有就系爭論文
        為內容的實質審查,並視審查結果決定刊出與否,亦難
        逕依該電子郵件即認系爭論文─臺灣農業發展問題與對
        策係經具審查制度所審查通過之學術論文。
      7.再原告以被告生農學院教評會同意將其所送加分學術論
        文序號3 之專書論文納入計分,卻排除同為專書論文之
        系爭論文,指摘院評會決議矛盾乙節。經查,上開序號
        3 之論文,係因原告在農經系網站其個人網頁標示為期
        刊論文,始認為係經具審查制度所審查通過之學術論文
        而予採計分數,已據被告辯明在卷(本院卷第194 頁)
        ,並有原告簡介該篇論文為期刊論文之資料在卷可考(
        本院卷第182 頁)。被告所辯既非無據,原告以此指摘
        被告生農學院教評會決議矛盾,自無可採。